(圖片來源:Kotaku Australia)
EA 旗下即將在 11 月推出的電影系列遊戲大作《星際大戰:戰場前線 2》(Star Wars Battlefront 2),上週才剛結束 Beta 封測,不過其「戰利品箱」的獎勵機制因被玩家爆出有「Pay to Win」的獎勵機制,使得不論是在各大國外論壇或遊戲媒體皆討論的沸沸揚揚。
戰利品箱,相信玩過《鬥陣特攻》的玩家都知道,這套系統雖然並非由暴雪所發明,但儼然已成為 2017 年時下遊戲最風行的獎勵機制。不論是《絕地求生》用 BP 買的箱子也好,或是《全境封鎖》在近來改版推出的加密箱,或是前幾天才剛推出的《中土世界:戰爭之影》或《天命 2》,甚至是還未上市的《星際大戰:戰場前線 2》,可見這套隨機獎勵系統深受開發團隊的青睞,而玩家社群的接受度也相當高。
(圖片來源:PCGamesN)
事實上,這樣的機制說穿了就是百貨公司週年慶的「抽福袋」概念,而這也是手機遊戲市場中行之有年的內購系統所衍生而來。透過以現實貨幣購買虛擬幣,再以虛擬幣購買福袋,藉此拼運氣來看自己是否能抽到稀有寶物、卡片、人物,而這樣的行為也被廣大鄉民戲稱為「驗血」,運氣旺的人就是歐洲人(白)血統,運氣差的就是非洲人(黑)血統。
不過,今天不是要來討論這機制的起源,而是現在許多海外玩家所探討的議題:究竟戰利品箱是否算是一種賭博獎勵機制?就像吃角子老虎一樣,你投幣,沒拉到連星便什麼都沒有;但若拉到 777 連發,你可以一夕致富,這樣的過程的確有些類似戰利品的開箱過程。
(圖片來源:PCGamesN)
然而,開箱並不是真的像吃角子老虎一樣什麼都沒有,就算運氣再差,在《鬥陣特攻》至少你還開得到「藍天白雲」(指玩家只開到藍色品級的獎勵,以及無品級的白色獎勵,這些獎勵大多是無用的噴漆或頭像)。那玩家們究竟在抱怨什麼呢?其實就是 Pay to Win。
Pay to Win,指透過不斷的付費與內購來讓自身角色獲得優勢,使該玩家在遊戲中直接輾壓對手的商業機制。不論是在國內外,Pay to Win 文化一直是被玩家社群所反感,普遍認為這樣的商業行為造就了當今許多手機遊戲的速食化,無益於遊戲的健全發展,而 EA 在《星際大戰:戰場前線 2》就是踩到了玩家這個雷點。
(圖片來源:Evil Controllers)
《星際大戰:戰場前線 2》在這次 Beta 測試中,玩家發現戰利品箱裡頭開出的「星際卡」(Star Cards),有些效果不怎樣,但有些則是能獲得生命值加成,甚至是傷害加成,這也是許多玩家抱怨 EA 利用戰利品箱的機制加入 Pay to Win 的主因。
隨著社群話題的炎上,也讓 EA 官方也不得不出來解釋,說明戰利品箱系統尚未完成,未來還有調整空間,並強調他們希望部份強力的道具與武器裝備,需要玩家解鎖成就或提升至一定等級才能解鎖使用。
更重要的是,對於戰利品箱是否為賭博這一點,泛歐遊戲資訊組織 PEGI 以及娛樂軟件分級委員會 ESRB 皆分別表述:他們認為戰利品箱並不算是賭博行為,理由是開箱抽獎勵的行為在分類上並不算是賭博交易形式。根據外電採訪報導,ESRB 發言宣稱:「我們認為這很類似集換式卡牌的模式:有時你會開到讓你眼前為之一亮的神卡,但其他時間你可能會開到你已經擁有的卡片。」
PEGI 更是直接附議 ESRB 的看法,認為「主要原因是我們無法定義這樣的行為是否構成賭博。我們的賭博相關規範是在審查模擬賭場、賽馬場等現實生活教導賭博的遊戲。不過若國家賭博委員會說戰利品箱是一種賭博形式,那麼我們就會調整既有的標準。」
說穿了,海外社群玩家希望利用「賭博行為」這個切入點,希望藉此來抑制在遊戲中「Pay to Win」的行為,顯然的,這兩者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差別性。過去不乏許多人對「課金」一詞的正當性做了解釋,在時間就是金錢的公式下,有時間的人花時間來農,沒時間的人花錢來速成,成為時下許多手機遊戲天經地義的付費行為。
倘若那些花錢課金的玩家能在 5 小時通關,而無課的玩家必須花上 100 小時才能通關(舉例),在互不影響的 PvE 模式來說或許沒什麼問題。不過,真正令許多玩家忿忿不平的「Pay to Win」的 PvP 機制是,就算你花再多時間,你也贏不了那些短時間速成的「台幣戰士」(意指用現實金錢大量購買遊戲付費道具,快速讓角色變強並在 PvP 獲得壓倒性優勢的玩家)。
(圖片來源:Forbes)
許多線上多人競技遊戲為了訴求公平性,大多都採用無關角色強度的個人外觀服裝或表情動作等作為遊戲的升級或開箱獎勵,顯然這次 EA 在《星際大戰:戰場前線 2》大膽採用了其他遊戲大廠不願越界的獎勵設計,至於這樣的決定究竟是福是禍,或許遊戲真正上市後我們就會知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