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潘達斯奈基》(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近日在 Netflix 上映,主打互動式影片的多重結局,讓觀眾能像在玩視覺小說遊戲一樣,依照選擇來決定故事走向。雖然 Netflix 表定片長 1 小時 30 分鐘,實際上所有選擇片段的加總應該大幅超過。
是的,《黑鏡:潘達斯奈基》最後有 10 個以上的結局,想必看完影片的朋友都想知道究竟自己錯過哪些不同的結局。不過就我個人淺見,我認為其實觀眾並沒有選擇。
《黑鏡:潘達斯奈基》的故事設定在 1984 年家用遊戲軟體剛萌芽的時代,主人公史戴分是一位醉心於遊戲設計的 19 歲軟體工程師。
故事核心圍繞在一本小說《潘達斯奈基》的設定身上,是一位砍下妻子頭部的瘋狂小說家傑洛姆戴維斯所著,它本身是一本「自行選擇歷程」的冒險小說(Choose Your Own Adventure-style adventure novel),換句話說你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不停的跳頁,也讓小說故事有著不同的歷程與結局。
作為觀眾,我們的視點就是建立在史戴分身上,假裝我們是史戴分,但這卻是一般影視或遊戲作品很容易陷入的心理陷阱。代入感。
🚨以下內文將涉及劇透🚨
如不想被爆雷敬請左轉離開
曾有位工程師朋友對我說過,最基礎的編程撰寫就像是在寫選擇路徑,不論是哪一種路徑都有其功能性的意義。當然,死胡同也是其中一種。如同《底特律:變人》或是《Telltale 陰屍路》這類遊戲,某些選擇必定令你進入特定的迴圈,不是進入其中之一的結局,就是讓你重新再選一次。
《黑鏡:潘達斯奈基》不外如是。
主人公史戴分是一位需要固定看心理醫師的解離症患者,他本身的設定也註定讓他的故事成為悲劇。影片許多橋段也一直在暗示著「多重選擇下被操控的命運」,甚至玩起來實境秀梗。就這層面而言,《黑鏡:潘達斯奈基》確實有遊戲的成份存在。
我想說的是,看《黑鏡:潘達斯奈基》就宛如溫水煮青蛙般,當水溫逐漸升高,你才發現一切都上當了。是的,沒人想當那隻青蛙(史戴分)。
0 星結局(Try Again)
這是最快的結局之一,當你選擇接受塔克的邀請,讓史戴分進入塔克公司開發《潘達斯奈基》,就會進入這個結局。沒關係,你很快就能重新再來,並且選擇不要進入塔克公司。這時候的科林會說出一段很有意思的話。
科林:有些東西可以團隊合作,例如動作類型遊戲,但如果是呈現概念的作品,你只需要一點點瘋狂,一個人動腦是最有效的方式。
沒錯,就是許多獨立遊戲創作者的起點,在家獨自開發遊戲,是需要一點點瘋狂。
說起來,這會是觀眾第一次的「重來」(Try again),之後衍生的劇情更會因此有所變動。
摧毀電腦結局(Game Over)
史戴分在家裡不分晝夜開發遊戲,遇到瓶頸無法突破,當父親前來關心會有兩個選擇,要嘛向父親大吼,要用茶水潑電腦。如果選擇潑電腦,便進入此結局。
嚴格來說這不算是正統結局,因為當電腦毀了之後,影片會要你再次回到某個時間點重新選擇,表示《黑鏡:潘達斯奈基》還沒結束,你只是選到了死胡同。
2.5 星結局(Try Again)
當史戴分吼完老爸後,就會強制帶去看醫生。如果當初你選擇直接進海因斯醫生辦公室,而不跟著科林,到時看完醫生就會拿藥。拿藥之後,你可以選擇把藥沖掉或吃下,如果按時服藥,就會進入結局。遊戲如期完成,只不過這個結局讓遊戲變成了「自動導航」的半成品。
是的,這不算美好的結局,你還是得重新回到某個時間點。
海因斯醫生:One for all, all for one.(14041)
從遊戲設計的角度來看,《黑鏡:潘達斯奈基》的劇情分歧存在幾項關鍵的重要變數,其一是「跟隨科林」與否,影響了史戴分後續有無存在科林的宇宙,這部份細微的差異決定了後面劇情的選項。
陽台結局(Game Over)
史戴分第一次拜訪塔克軟體,在向塔克展示《潘達斯奈基》Demo 遇見惡魔 PAX 時,知名遊戲設計師科林里特曼選擇:「敬拜他。」但史戴分卻說不要,因為 PAX 是命運之賊。說來諷刺,因為命運之賊似乎就是科林自己。因為當你第二次遇到相同選擇時,科林會說:「別敬拜他。」
在你避開摧毀電腦結局後,史戴分被父親帶到心理醫生那裡,如果你選擇「跟著科林」,便會被帶進科林家中作客,隨後會面臨宛如《駭克任務》第一集莫菲斯的選擇邀請。
這一段的劇情其實很有意思,也似乎是《黑鏡:潘達斯奈基》的故事核心。科林向史戴分解釋所謂的「時間真相」,他像是局外人般的態度告訴史戴分,人們只能順應天命,政府在監視人民等荒謬言論。其中一段關於《小精靈》遊戲的解釋格外有意思。
每個遊戲都有許多訊息,像《小精靈》(PACMAN),你知道「PAC」是什麼意思的縮寫嗎?P.A.C. 就是「規畫與控制」(Program And Control)。
小精靈就是規畫與控制的人,整個遊戲是一種隱喻。他以為他有自由意志,但其實他是陷在迷宮中。在遊戲系統中,他只能一直吃豆,許多怪物在追他,那可能只是他腦子裡的想像。
即使他能夠從迷宮的一側逃離,結果呢?他又從另一側回到迷宮,人們以為這是快樂的遊戲,並不是,那個世界是該死的惡夢。
最糟的是那個世界是真實的,我們就生活在其中。
最後,當你選擇史戴分跳樓,就會進入陽台結局,而《潘達斯奈基》遊戲則會被接手。倘若你選擇了科林跳樓,雖然迴避了陽台結局,但你只不過是從一個迴圈進入了下一個迴圈。
當你回到海因斯辦工室前,你無法選擇只能進去看醫生,拿完藥。接著吃藥時候,你只有「把藥沖掉」與「把藥丟掉」,等於沒有選擇。
順便一提,你可免費下載《急轉直下》這款遊戲。
摧毀電腦結局 2(Game Over)
不論你前面有沒有跟著科林,史戴分都會拿到傑洛姆的紀錄片,就像命運希望他看一樣。史戴分因遊戲延後交件,開發遊戲再次遇到瓶頸,你若選擇「摧毀電腦」,即會進入結局再度重選。
Netflix 結局
這個結局最異想天開。當史戴分精神混亂失控時,選擇看家人照片,就會來到 Netflix 路線。當你選下「Netflix」而非「PAX 符號」時,就會來到此結局。
這裡的結局會直接跳脫整齣《黑鏡:潘達斯奈基》的框架,甚至是直接打破了。
這邊最誇張的是,有個選項竟然比 Netflix 更直接跳脫電影本身的框架,也令人想起科林那句台詞。
科林:鏡子讓你穿越時間,政府在監視人民,他們付錢請人假裝是你的家屬,他們在你的食物下藥,他們拍攝你。
血腥結局
當史戴分精神混亂失控時,選擇看家人照片,電腦選擇「PAX 符號」,便會來到此結局。史戴分瀕臨崩潰邊緣,會出現「殺掉老爸」與「後退」的選項。選擇後退,不論你電話撥打幾號,你最終還是會進入此結局,史戴分完成遊戲,但拿到不上不下的評分,且入監服刑。
遊戲未上市結局(其中之一)
當史戴分精神混亂失控時,選擇看家人照片,電腦選擇「PAX 符號」,史戴分瀕臨崩潰邊緣,會出現「殺掉老爸」與「後退」的選項。選擇殺掉老爸,進而選擇「掩埋屍體」。
塔克會致電摧件,你可以進一步選擇要不要答應塔克今晚交件的請求。若選擇否,塔克則會被殺,並進入此結局。
順帶一提,此系列結局必須建立在科林沒有跳樓的選項。
5 星結局
這是對《潘達斯奈基》遊戲評價最好的結局,卻也是最殘忍的結局。當史戴分精神混亂失控時,選擇看家人照片,電腦選擇「PAX 符號」,史戴分瀕臨崩潰邊緣,會出現「殺掉老爸」與「後退」的選項。選擇殺掉老爸,再選擇「劈砍屍體」便會進入此結局。
PAC 結局
時間回到遊戲延期交件,當史戴分因錄影帶而精神混亂失控時,選擇不看家人照片,反而拿起書本《看門,取鑰》,便會循線進入此關鍵支線「跟爸爸要兔子」。
夜晚,史戴分偷拿父親的鑰匙進入書房,在保險櫃密碼輸入「PAC」,科林所說的「規畫控制局」成為現實,緊接著史戴分即會回到出現電腦選項,選擇「P.A.C.S」後,再撥打電話 50241,即會進入此結局。遊戲拿到 2.5 星。
值得一提的是,當體驗過 PAC 路線結局後,再次重回「跟爸爸要兔子」的路線,在保險櫃的密碼選擇「PAX」即會重回 Netflix 結局與血腥結局的分歧點,這時能體會先前相似卻不一樣的結局。這個結局也關係塔克與科林的生死。
火車結局
時間回到遊戲延期交件,當史戴分因錄影帶而精神混亂失控時,選擇不看家人照片,反而拿起書本《開門,取鑰》,便會循線進入此關鍵支線「向老爸要兔子」。
夜晚,史戴分偷拿父親的鑰匙進入書房,在保險櫃密碼輸入「TOY」,便會進入此路線。史戴分穿越了時間,與母親一同坐在那班註定會翻覆的火車上。
筆者認為這是最不可思議的結局,卻也最溫暖的結局。
結語
是的,一旦選擇觀看這部電影時,不論選擇有多少結局有幾種,我們當下就沒有選擇了。宛如毒品一樣,就像是科林拿出迷幻藥,不論你怎麼選擇,你都會陷進那個迴圈。我並不是說這部作品不好看,而是不管是哪一種結局,它帶來的都是沉重的。
充其量,作為觀眾的我們一開始只有兩種選擇,要嘛看,要嘛不看。或許正如劇中海因斯醫生所言,過去的都過去了,不管有多麼痛苦,我們無法改變。我們沒有先見之明可以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都必須學著接受。
不論史戴分有無完成遊戲,他還是成為一名弒父的罪犯,就算他沒有弒父,結局也變成超現實的走向。或許完美的結局,本身就不現實。
《黑鏡:潘達斯奈基》藉由向宛如遊戲的選項,用一則故事透露著身陷其中的主角及觀眾,最終都沒有選擇。
※以上結局分享並未包含全部結局,路線也可能因個人選擇有所差異。
(所有圖片皆截錄自 Netflix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