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的 Netflix 推薦影片有沒有看到這部《愛 x 死 x 機器人》呢?(Love, Death & Robots)一開始看到標題名稱和男女交歡的封面圖,還以為這部就只是個限制級的《機械公敵》或《環太平洋》之類的。
但我錯了,遠比想像的還讓人回味無窮,看完後我認真覺得標題該改成《血 x 肉 x 國宴》。
就像是坐進國宴級的高級餐館,光看菜單也不知道這是什麼菜,吃下去才覺驚豔,而這種感受從前菜到水果一直持續,控制不住自己的筷子…
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看完就會懂了。
簡單談談
回到正經模式,《愛 x 死 x 機器人》屬獨立故事短篇集,單集片長 6 到 15 分鐘不等。並不是每集都跟機器人有關,整體是暴力佔 50%、科技佔 20%、色情和心理恐懼各 15%。
畫風有採用動態捕捉的逼真 3D 動畫、童趣十足的 2D 手繪、造型誇張的美式動畫風,主題橫跨東西方鬼怪傳說、蒸氣龐克、未來科技、黑色幽默等,每部都有獨特的魅力。
哪裡好看?
就如同前面所說的,這個影集是一頓高級國宴,觀眾心中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天菜」,畢竟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嘛,列排名沒什麼實質意義。先聊聊這個影集的迷人之處:故事。
人類常常自詡為擁有高度智慧的物種,但總被貪婪蒙蔽雙眼,讓弱點暴露其外,反而成為最弱小的存在。在《愛 x 死 x 機器人》的世界裡,面對妖怪、機械、甚至心魔,人類幾乎都是被虐殺的那一方,更不會是握有絕對權力的勝利者。
雖然有色情和血腥的標籤,但這些元素只是「故事」的調味料,襯托出人類的複雜面向。也許某些作品中想討論的社會議題,只用 10 分鐘的動畫長度實在不過癮,但這也不影響觀影感受。人家雖快,至少很濃,我說內涵。(打嘴)
當然啦,並不是每一集都是很黃很暴力又絕望到極點,只有大人才懂的黑色幽默在這裡變成平衡口味用的。像是《三個機器人》、《靈魂吸取者》冷不防塞了好幾隻貓咪,還是個能翻轉劇情局勢的存在。反正現代人也差不多要被貓咪統治了,這腦洞可以。
卡司超強
《愛 x 死 x 機器人》為 Joshua Donen、David Fincher、Jennifer Miller 以及 Tim Miller 聯合製作。看到眼熟的名字了嗎?沒錯,David Fincher 就是電影《龍紋身的女孩》、《控制》的導演,Tim Miller 則是《惡棍英雄:死侍》的親爸。
而決定製作《愛 x 死 x 機器人》的契機,很有可能是源自於美國在 1977 至 1992 年間推出的成人科幻漫畫刊物《Heavy Metal》,當時正好流行蒸氣龐克(Steampunk),《盲點》、《祝你順利》都帶有這種復古色彩。
另一方面,負責製作的動畫公司也大有來頭,幾乎都是負責製作過遊戲預告片的著名工作室,像是 Blur Studio、Unit Image、Axis Studios 等,只要是對遊戲有所涉獵的觀眾,一定看過他們的作品。
其中《目擊者》還是動畫電影《蜘蛛人:新宇宙》前藝術總監 Alberto Mielgo 所操刀,就算換了皮,鮮豔的色塊和美漫效果字還是很容易認出來。
作品順序上的小巧思
雖然跟作品本身沒有關係,但跟朋友討論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大家的《愛 x 死 x 機器人》集數順序都不同?
有些人懷疑 Netflix 是依照用戶的性傾向決定作品順序,主要是針對含有性愛畫面的《索妮的優勢》和《天鷹座裂縫之外》。
依照 Netflix 官方推特表示,他們確實是在嘗試一些新東西,系統會有四種不同的排列法,但跟用戶的性別認同、性傾向、種族無關。
小編的作品列表是《索妮的優勢》先,《天鷹座裂縫之外》在後,但我實際點開來看的第一集是不含色情暴力的《三個機器人》。
加入片單,準備開動
我推薦《愛 x 死 x 機器人》對血腥和色情有足夠免疫力的成年觀眾。
10 分鐘是個適合拿來配飯或通勤時的長度,可惜本片題材實在不太適合在以上情境觀賞(如果你不在意旁人眼光的話無妨)。在下班下課後的夜晚,留 2 個小時坐在房間裡一次看完吧。
《愛 x 死 x 機器人》Netflix 連結。
(所有圖片皆節錄自 Netflix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