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秒顯示影格速率(frame per second, FPS,又稱每秒幀率)是描述遊戲、影片與動畫一秒內播放畫面的單位,而腦部處理視覺資訊的速度稱作「每秒影像解析度」(images per second),影響我們對環境變化做出反應的速度,又稱為動態視力。
動態視力自古以來因人而異,近來一項研究強化了這個論點,有些人出生自帶「寫輪眼」,以更高的 FPS 看待世界,在高速活動或競技型遊戲的表現有更多優勢。報告刊載於科學期刊網《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
過去研究表明,具備高度動態視力的動物多是生活節奏快的物種(特別是掠食者),如遊隼每秒能看見 100 幀的畫面,這項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減少,並在劇烈運動後暫時下降,但沒人清楚同一年齡層的人類之間的差異。
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博士生 Clinton Haarlem 與團隊設計一項實驗,將 LED 燈和電子裝置放在不透明的黑盒中,並在頂部安裝觀察管(viewing tube)與帶有黑色框架的護目鏡,運用人類對閃爍燈光的感知來測量動態視力。
研究召集了 88 位 18~35 歲、視力正常(或經過矯正)不分性別的健康受試者,結果發現有些人辨識燈光恆亮時,實際上裝置是以每秒 35 次的頻率閃爍,有些人卻能發現裝置以每秒 60 次的頻率在閃爍。
Clinton Haarlem 在英國《衛報》報導中表示,研究團隊認為能看見高速閃爍的受測者,其大腦在固定時間內接收的視覺訊息量,會比看不清楚的人所獲得的資訊還多。
研究結果顯示,男女之間動態視力差異很小,在同一時間進行的多次實驗中,每個人的視覺感知速度變化相對較小。
負責監督研究的神經生物學副教授、論文合著者 Kevin Mitchell 表示,由於一般人只能透過主觀經驗理解世界,可能會天真地認為其他人看世界的方式都和自己一樣,「研究結果顯示如此差異,有些人眼裡的世界確實比其他人還快。」
雖然還有許多未知因素會影響這項感知能力,Clinton Haarlem 懷疑精英運動員和職業電競選手的每秒影像解析度可能高於常人水準,感知速度的個人差異,可能會在需要定位或追蹤高速移動物體的情況中變得明顯(如球類運動),或在視覺場景迅速變換時(如競技類電玩)。
「也許他們(高度動態視力者)甚至還沒拿起球拍打網球,或拾起控制器進入某個線上的幻想世界之前,就已經比其他人還有更多優勢。」
雖然人們的反應速度可以藉由練習來提高,但動態視力與大腦處理視覺資訊的反應時間有關,是與生俱來的,或是藉由訓練熟能生巧,目前還處於未知領域,Clinton Haarlem 說,「現階段我們對這類變化的了解還不夠多,它可能與我們的眼睛有關,也可能與大腦過濾資訊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