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底加註標籤後,全球最大影音平台 YouTube 針對 AI 內容更新政策,開放使用者檢舉外觀或聲音與自己相似的 AI 生成或其他合成內容,有趣的是申訴流程並非針對誤導(如 Deepfake)或不當影片等,而是「隱私權」管道。
根據官方說明,為了維護使用體驗,受 AI 內容影響的當事人可以「侵犯隱私權」為由請求平台移除相關內容,除了少數例外情況(如投訴者是未成年人、無法使用電腦、或已故等),須由當事人親自提出申訴。
再說,如果自己的聲音與面容被別人用 AI 模仿,向 YouTube 申訴並不代表指定內容一定會被下架。
YouTube 提醒該內容必須以「逼真的變造或合成版本呈現您的外觀/聲音」才符合初步條件,其他評估項目諸如:
- 內容是否經過變造或合成
- 是否向觀眾揭露內容經過變造或合成
- 是否可明確識別當事人
- 內容是否逼真
- 內容是否含有搞笑模仿、諷刺或其他公眾利益價值
條款特別針對公共利益指出,官方將評估 AI 內容涉否涉及公眾人物或知名人士,以及他們是否從事敏感行為,「例如犯罪活動、暴力,或是代言產品、為政治候選人背書」,後者在選舉期間特別需要小心,AI 生成的候選人背書恐將影響選票。
另根據英文版的政策(中文未提及),官方接獲檢舉後,將提供內容上傳者 48 小時的時間處理投訴,如果被告在期限內刪除內容投訴就會結案,否則 YouTube 將啟動審核機制。
該公司還警告上傳 AI 內容的人,刪除(remove )代表完全從網站上移除影片,或者刪除影片的標題、描述和標籤中的姓名和個人資訊;也可以模糊處理影片中人物的臉部,唯一無法接受的處理方法是將影片「轉私人」,因為隨時可以轉回公開。
YouTube 一直以來沒有反對 AI 技術,該平台自己就在去年 11 月導入生成式 AI,協助觀眾摘要影片大綱,或在直播的聊天室為觀眾總結聊天內容。
對創作者來說,侵犯隱私與「違反 YouTube 社群規範」是分開的,「收到隱私投訴不會導致違規警告」,但需要注意官方也可能真對重複收到投訴的帳號施以懲罰。